约旦独立后,战乱不断,大批巴勒斯坦难民涌入,财政负担加重,经济发展计划不能完成,工农业生产停滞。1967年,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后,以色列军队占领了约旦的 “粮仓”--约旦河西岸,导致约旦粮食不能自给,财政十分困难。
1973年,国内政局逐渐稳定下来,政府把发展经济放在优先地位,调整经济政策,多方争取外资外援,放松外汇管制,促进国内金融业的大发展。积极引进先进技术,制定经济发展计划,大力发展旅游业和劳务输出,由于政策符合国情,措施有力,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。
进入80年代后,实行开放和贸易自由化政策,鼓励私人投资,重视农业、旅游业的发展,扩大磷灰石和钾盐的开采量,充分利用外资外援,经济获得高速发展,1981一1985年的五年计划期间年平均经济增长率为11%。但是,在1988年7月,正当实施1986 一1990年的第三个五年经济发展计划的期间,候赛因国王宣布中断同约旦河西岸联系后,经济形势发生逆转,物价大幅度上涨,第纳尔贬值,生产出现下降。为此,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,积极开展增收节支运动,调整外贸政策,多方争取外援后,经济形势出现转机。1990年8月,海湾危机和海湾战争爆发后,对约旦的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。1990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5.674亿第纳尔(合17.038亿美元),人均425美元。
约旦系发展中国家。可耕地面积小,资源较贫乏,依赖进口,经济基础薄弱。国民经济主要支柱为侨汇、外援和旅游。
1990年海湾危机后,约旦的经济形势急剧恶化,侨居海湾地区的约30万约旦及巴勒斯坦侨民返约,增加了其经济负担,外援、旅游、转口贸易及侨汇收入骤减,人民生活水平明显下降。近几年,约陆续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民族经济、调整经济结构、增加产品出口、鼓励私人投资的措施;约以媾和后,美、欧、日继续在双边范围内向约提供援助,减免或延期偿还债务。1996年,新政府依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方案进行经济改革,以换取更多外援,约经济逐渐呈现好转势头。
中国签证资讯网提醒:中国公民赴约旦之前请事先办理相关签证,在约旦期间,最好避免喝生水,请饮用洁净的矿泉水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