英文缩写:MGL
独立日:3月13日(1921年)
宪法纪念日:1月13日(1992年)
蒙古位于亚洲中部的内陆国,南、东、西与中国接壤,北与俄罗斯相邻。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。蒙古国原称外蒙古或喀尔喀蒙古,原为中国的一部分。
词源
“蒙古”是蒙古族的自称。原为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,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为这些部落的共同名称。据文献记载,蒙古族属于东胡系,是由室韦部落的一支发展而来的。大约在公元7世纪以前蒙古族就居住在额尔古纳河一带,后来西迁到了鄂嫩河上游的不尔罕山(大肯特山和克鲁伦河一带。在我国唐代史籍中称为“蒙瓦”,《辽史》中称为“萌古”。
“蒙古”这一名称较早记载于《旧唐书》和《契丹国志》,在古东胡语中其意为“永恒之火”。古东胡系室韦一达怛人的语言,保持东胡后裔语言和方言的特点,这种语言和方言,应当叫作原蒙古语。《元朝秘史》中保留的一些原蒙古语的词汇和语法现象可以证明,这种原蒙古语与后来经过突厥化的古蒙古语有很大差别。“蒙古”一词在古蒙古语中的原意是勇敢或朴素;另有一种释义法,即将该词分解,即“我”与“炉灶之火”两个词合成,结合起来就是“我们同火人”,蒙古族是游牧民族,每到一地同炊共饮,故有此称。
基本概况
国旗
呈横长方形,长与宽之比为2∶1,旗面由三个垂直相等的竖长方形组成,两边为红色,中间为蓝色。左边的红色长方形中有黄色的火、太阳、月亮、长方形、三角形和阴阳图案。旗面上的红色和蓝色是蒙古人民喜爱的传统颜色,红色象征快乐和胜利,蓝色象征忠于祖国,黄色是民族自由和独立的象征。火、太阳、月亮表示祝人民世代兴隆永生;三角形、长方形代表人民的智慧、正直和忠于职责;阴阳图案象征和谐与协作;两个垂直的长方形象征国家坚固的屏障。
国徽
呈圆形。圆面为蓝色,中间是一匹飞奔的骏马,马中间的图案与国旗上的相同,马之下是一个法轮。圆周由褐色和金黄色的花纹装饰,下方饰以白色的荷花花瓣,顶端是三颗宝石。
纪念日
【独立日】3月13日(1921年)
【国庆日】7月11日(1921年)
【宪法纪念日】1月13日(1992年)
春节
蒙语称“白月”,日期与我国藏历新年相同,是蒙古民间最隆重的节日,以前称为“牧民节”,只在牧区庆祝。1988年12月,蒙古大人民呼拉尔主席团决定,春节为全民的节日。
国庆节那达慕
7月11日。1921年蒙古人民革命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取得胜利,7月10日,在库伦(今乌兰巴托)成立君主立宪政府。蒙后定其次日为国庆日。1997年6月13日,蒙古国庆中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决定将蒙国庆易名为“国庆节-那达慕”。那达慕,蒙语意为“游戏”或者“娱乐”,原指蒙古民族历史悠久的“男子三竞技”(摔跤、赛马和射箭),现指一种按着古老的传统方式举行的集体娱乐活动,富有浓郁的民族特点。1922年起,定期在每年7月11日举行,成为蒙古国庆活动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。
首都
乌兰巴托(Ulan Bator)。人口约100万(2006年底)。平均气温为-2.9℃。
乌兰巴托(ulanbator),意思是“红色英雄城”,原名库伦,蒙古人民共和国首都乌兰巴托(UlanBator)是一座具有浓郁草原风貌的现代城市。它已有300多年的历史,面积 4704平方公里,常住人口94.2万(2004年底),其中70%的人口是年轻人,是世界上人口最年轻的城市之一。
乌兰巴托位于蒙古高原中部,肯特山南端,鄂尔浑河支流图拉河畔,海拔1351米。这里地处内陆,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,冬季最低气温达-40℃,夏季最高气温达35℃,年平均气温-2.9℃。乌兰巴托南北两面是连绵起伏的群山,清澈的图拉河从城南的博格多山脚下自东向西缓缓流过,东西两面为广阔的草原,也是城市发展的走向。城市主要街区坐落在图拉河北岸。
乌兰巴托始建于1639年,当时称“乌尔格”,蒙语为“宫殿”之意,为喀尔喀蒙古“活佛”哲布尊巴一世的驻地。“乌尔格”在此后的150年中,游移于附近一带。1778年起,逐渐定居于现址附近,并取名“库伦”和“大库伦”,蒙古语为“大寺院”之意。1924年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改库伦为乌兰巴托,并定为首都,意思是“红色英雄城’。 蒙古最大的城市和政治、交通中心。市区沿着土拉河布局,呈狭长形,西部有乌兰巴托成吉思汗国际机场,市区南面有蒙古的圣山,山顶有蒙古人民革命纪念碑,可俯瞰全市。市中心有蒙古议会大楼,总统府和人民广场。目前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商业设施均较不发达,市区内四处可见大片的蒙古包和简易的木板房。连接中俄的铁路贯穿乌兰巴托,北至苏赫-巴托尔,南抵中国内蒙古的二连浩特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