乍得-国家基本情况及注意事项

    国家名称:乍得共和国 (The Republic of Chad)

   乍得面积128.4万平方公里。位于非洲中北部,撒哈拉沙漠南缘,是个内陆国。北连利比亚,南与中非、喀麦隆交界,西与尼日尔、尼日利亚为邻,东和苏丹接壤。地势较平坦,平均海拔300-500米,仅北、东、南部边境地带为高原山地。北部地区属撒哈拉沙漠或半沙漠,占全国面积1/3强;东部是高原地区;中西部为辽阔的准平原;西北部提贝斯提高原平均海拔2000米。库西山海拔3415米,是全国、中部非洲地区的最高峰。主要河流有沙里河、洛贡河等。乍得湖为非洲中部最大的内陆淡水湖,由于水位随季节变化,面积在1-2.5万平方公里之间。北部属热带沙漠气候,南部属热带草原气候。

    乍得国旗:呈长方形,长与宽之比为3∶2。旗面由三个平行相等的竖长方形构成。从左至右依次为蓝、黄、红三色。蓝色象征蓝天、希望和生活,还代表该国的南部;黄色象征阳光,以及该国的北部;红色象征进步、团结和愿为祖国献身的精神。 
    
乍得国徽:中间为黄、蓝相间波纹状图案构成的盾形,黄色象征矿产资源。蓝色代表乍得湖和其它水域。盾形之上有太阳图案,象征国家蒸蒸日上。两侧分别为狮子和山羊,代表该国的野生动物和主要畜产。盾形下方饰有花冠,花冠之下的饰带上用法文写着“团结、劳动、进步”。 

    乍得人口:945万人(2004年联合国估计数字)。全国共有大小部族256多个。北部、中部和东部居民主要是阿拉伯血统的柏柏尔族、图布族、瓦达伊族、巴吉尔米族等,约占全国人口的45%;南部和西南部的居民主要为萨拉族、马萨族、科托科族、蒙当族等,约占全国人口的55%。南方居民通用苏丹语系的萨拉语,北方通用乍得化的阿拉伯语。法语和阿拉伯语同为官方语言。居民中44%信奉伊斯兰教,33%信奉基督教,23%信奉原始宗教。

    乍得首都:恩贾梅纳(N'Djamena),原名拉密堡 (Fort-Lamy),1973年9月5日改为现名。人口72. 1万人(2005年估计数字)。最高气温44℃(4月),最低14℃(12月)。

    乍得简史:乍得历史悠久,早期的“萨奥文化”曾是非洲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公元前500年,乍得湖南部地区一直有居民。公元9-10世纪先后建立了一些穆斯林王国,加涅姆—博尔努王国为主要穆斯林苏丹王国。16世纪后,出现与之抗衡的巴吉尔米王国和瓦达依王国,从此出现了3国混战局面。1883年至1893年各王国均被苏丹人巴赫·祖拜尔征服。19世纪末,法国殖民者开始入侵,1902年占领全境。1910年被划为法属赤道非洲的一个省,1911年部分领土被法出让给德国,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重归法国,1946年成为法海外领地,1958年宣布为“法兰西共同体”内的自治共和国,1960年8月11日获得独立,成立乍得共和国。

    乍得经济:农牧业国家,经济落后,被联合国列为世界上47个最不发达国家之一。矿产资源较丰富,但大多尚未开采。主要矿产有天然碱、石灰石、白陶土和钨、锡、铜、镍、铬等。1970年以来,乍得湖塞迪盖地区、多巴盆地和瓦达伊盆地均发现石油。工业主要为农、牧产品加工企业,其中以棉花加工为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