芬兰-国家基本情况及注意事项

国家名称:芬兰共和国 (The Republic of FinlandSuomen tasavalta)

    芬兰面积为33.8145万平方公里。位于欧洲北部,北面与挪威接壤,西北与瑞典为邻,东面是俄罗斯,南临芬兰湾,西濒没有潮汐的波的尼亚湾。地势北高南低。北部曼塞耳基亚丘陵海拔200—700米,中部为200—300米的冰碛丘陵,沿海地区为海拔50米以下的平原。芬兰境内拥有极其丰富的森林资源。全国森林面积达2600万公顷,人均林地5公顷,居世界人均林地的第二位。全国有69%的土地被森林覆盖,其覆盖率居欧洲第一位,世界第二位。树种以云杉林、松树林和白桦林居多,茂密的丛林中到处是鲜花和浆果。南部的塞马湖面积达4400平方公里,是芬兰第一大湖。芬兰的湖泊与狭窄的水道、短河、急流相连,从而形成互相沟通的水路。内陆水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0%。有岛屿约17.9万个,湖泊约18.8万个,素以“千湖之国”著称,内陆水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0%。芬兰的海岸线曲折,长达1100公里。鱼类资源丰富。芬兰有三分之一地区位于北极圈内,北部气候寒冷、多积雪。在最北部,冬季有40—50天看不到太阳,夏季5月底至7月底昼夜都可见到太阳。属温带海洋性气候。平均气温冬季-14 ℃至3℃,夏季13℃至17℃,年平均降雨600毫米。

    芬兰国旗:呈长方形,长与宽之比为18∶11。旗地为白色。稍偏左侧的十字形蓝色宽条将旗面分为四个白色长方形。芬兰以“千湖之国”著称,西南临波罗的海,旗上的蓝色象征湖泊,河流和海洋;另一说象征蓝天。芬兰有三分之一的领土在北极圈内,气候寒冷,旗上的白色象征白雪覆盖着的国土。旗面上的十字表示芬兰历史上与北欧其他国家的密切关系。该国旗是1860年前后根据芬兰诗人托查里斯·托佩利乌斯的建议制作的。

    芬兰国徽: 为红色盾徽。盾面上为一只头戴王冠的金色狮子,前爪握着一把剑,后爪踩着一把弯刀。九朵白色的玫瑰花点缀在狮子周围。狮子象征芬兰人民的勇敢和力量,九朵玫瑰花代表芬兰历史上的九个省。

    芬兰国歌:《祖国》

    芬兰人口:530万(截至200712月),人口大部分居住在气侯比较温和的南部。其中芬兰族占92.4%,瑞典族占5.6%,还有少量萨米人(又称拉普人)。官方语言为芬兰语和瑞典语。84.9%的居民信奉基督教路德宗,1.1%信奉东正教。 

    芬兰首都:赫尔辛基(Helsinki),人口约为120万(2006年),占芬兰全国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强。夏季平均气温16℃,冬季平均气温-5℃。

    行政区划 :全国分为五个省和一个自治区:南芬兰省、东芬兰省、西芬兰省、奥鲁省、拉毕省和奥兰岛自治区。

    简史:约9000年前冰河末期,芬兰人的祖先从南方和东南方迁居至此。12世纪前,芬兰为原始公社社会时期。12世纪后半叶开始隶属于瑞典,1581年起成为瑞典的一个公国。1809年俄国、瑞典战争后,被俄国占领并成为沙俄统治下的一个大公国,沙皇兼任芬兰大公。1917年10月革命后,芬兰于同年12月6日宣布独立,1919年成立共和国。1939年至1940年芬苏战争(芬称“冬战”)之后,芬被迫同前苏联签订了向苏联割让领土的芬苏和约。1941年至1944年纳粹德国进攻苏联,芬参与了对苏战争(芬称“续战”)。1944年2月,芬作为战败国与苏联等国签订了巴黎和约。1948年4月,又与苏联签订了“友好合作互助条约”。冷战后,芬兰于1995年加入欧盟。

    经济:芬兰森林资源极其丰富,66.7%的国土被郁郁葱葱的森林覆盖,使芬兰的森林覆盖率居欧洲第一位,世界第二位,人均森林占有量达3.89公顷。丰富的森林资源使芬兰拥有 “绿色金库”的美称。芬兰的木材加工、造纸和林业机械等行业成为其经济支柱,并具有世界领先水平。芬兰是世界第二大纸张、纸板出口国和第四大纸浆出口国。芬兰国家虽小,却很有特色。二战以后,芬兰依靠森林工业和金属工业走上强国之路。为适应国际经济的发展,芬兰及时调整本国经济与科技发展战略,使其在能源、电信、生物和环保等领域的技术及设备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。芬兰信息产业发达,不仅以最发达信息社会闻名于世,而且在全球国际竞争力排名榜上名列前茅。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397亿欧元,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.68万欧元。2004年芬兰被世界经济论坛评为2004/2005年度“世界最具竞争力的国家”。